专业房产拆迁律师服务机构,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效的法律服务
2025年,随着城市更新进程加速,房屋拆迁补偿纠纷频发。某市居民张某在签署补偿协议前发现,开发商提供的方案仅按房屋面积补偿,未考虑其家庭人口结构及周边房价波动,导致补偿款远低于市场价。这一案例折射出拆迁补偿中的核心矛盾:当被拆迁人对方案不满时,如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?
案例分析
张某的遭遇并非个例。2025年3月,上海市某区旧城改造项目中,30%的被拆迁户因补偿标准过低拒绝签约。项目方最初仅提供货币补偿一种方案,且未公开评估依据,引发群体性争议。后经法律介入,项目方重新制定方案,增加产权调换选项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,纠纷得以化解。
法律依据与维权路径
协商优先原则
根据《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》第17条,补偿方案需包含房屋价值、搬迁安置、停产停业损失等项目。被拆迁人可要求拆迁方说明补偿计算依据,如评估报告、市场比对数据等。若发现评估机构资质存疑或评估方法违规(如未采用市场比较法),可依据《房地产估价机构管理办法》第32条申请重新评估。
行政复议与诉讼
若协商无果,被拆迁人可在知道补偿决定之日起60日内向上一级政府申请行政复议(《行政复议法》第9条)。例如,2025年5月,北京市某区拆迁户通过复议程序,成功推翻原补偿方案中“按户籍人口而非实际居住面积补偿”的违规条款。若复议结果仍不满意,可在6个月内提起行政诉讼(《行政诉讼法》第46条),法院将审查补偿决定是否符合“公平补偿”原则。
证据收集要点
拆迁程序证据:征收决定公告、补偿方案公示照片、听证会记录。
房屋价值证据:周边同类房屋交易合同、第三方评估报告。
沟通记录:与拆迁方的协商录音、书面回复函。
实务建议
拒绝“空白协议”:2025年司法实践中,已签署的补偿协议若存在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,被拆迁人可在1年内申请撤销(《民法典》第147条)。但未签署协议前,维权空间更大。
联合维权策略:群体性纠纷中,可推选代表与拆迁方谈判,或通过“业主委员会”模式统一委托律师,降低个体维权成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