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房产拆迁律师服务机构,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效的法律服务
2025年,随着《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》及《公证程序规则》的深入实施,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公证成为保障拆迁双方权益的核心环节。然而,实践中因材料缺失或协议条款模糊引发的纠纷频发。本文结合最新法规、典型案例及实务操作,为您拆解公证所需材料清单及法律风险防范要点。
一、公证材料清单:从身份证明到协议文本的逐项解析
根据《司法部关于印发城市房屋拆迁补偿、安置协议公证细则的通知》,办理公证需提交以下材料:
身份证明
自然人: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;若涉及代管人或管理人,需提交代管权/管理权资格证明(如法院判决书、居委会指定文件)。
法人:营业执照副本、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及授权委托书(若代理人办理)。
案例:2025年北京朝阳区某项目,因被拆迁人未提交代管权证明,导致公证被拒,延误签约进度3个月。
拆迁许可文件
需提交区/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屋拆迁主管部门颁发的《房屋拆迁许可证》,并附拆迁公告及建设方案。
法律依据:《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》第8条明确,未取得拆迁许可的,拆迁行为无效。
产权证明
被拆迁房屋的《房地产权证》或《租用公房凭证》;若房屋未登记,需提交入户调查结果及历史资料(如购房合同、建房审批文件)。
案例:上海静安区某老旧小区,因部分房屋未办理产权证,拆迁方依据入户调查结果及1980年代建房批文认定产权,最终完成公证。
补偿协议文本
协议需明确补偿形式(货币/产权调换)、金额、安置地点、过渡方式及期限、违约责任等条款。
风险提示:2025年杭州余杭区某案例中,因协议未约定“逾期交房违约金”,被拆迁人起诉要求赔偿,法院判决拆迁方按日万分之五支付违约金。
其他材料
评估报告:需由具备资质的房地产估价机构出具,明确被拆迁房屋的市场价值。
特殊情形证明:如涉及共有产权,需提交共有人同意书;若被拆迁人死亡,需提交继承权公证书。
二、法律风险防范:从条款设计到证据留存的实操指南
协议条款的合法性审查
补偿标准需符合《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》第17条,包括被征收房屋价值补偿、搬迁费、临时安置费及停产停业损失补偿。
案例:2025年广州天河区某商业用房拆迁,因协议未约定停产停业损失补偿,法院判决拆迁方按前三年平均利润的80%赔偿。
公证程序的合规性
公证需由被拆迁房屋所在地公证处受理,且申请人需具备拆迁人/被拆迁人资格。
法律依据:《公证程序规则》第14条明确,公证机构应核实材料真实性,若发现协议内容违法,有权拒绝公证。
证据留存与争议解决
拆迁过程中应留存沟通记录、照片、视频等证据,避免“口头约定”。
案例:2025年成都武侯区某居民因未保留拆迁方“承诺额外补偿”的录音,起诉时因证据不足被驳回。